第1章
话说天涯海角之外,有一国度,名曰辽,年代无从可考。乃天地间一方福地,山河壮丽,沃土丰饶,四季轮转,风调雨顺。世间诸般灵物,皆得此地滋养。其政制仿古,设郡、府、县三级,至今已近百年之久。
辽国设有五大直管府,共辖三十六郡,以琮府为京畿所在,为全国政治、文化之中心。然辽国疆域虽广,国势却并非一统安然。其四邻多事,边境常忧:西境之外,有梵教、明教割据一方,各据险要,势力盘根错节;北境之侧,则有前朝余孽盘踞,屯兵蓄势,蠢蠢欲动。故而辽国虽承百年之祚,犹如四面受制,边陲未靖,时局未安,时时存有外患之虑。
辽之开国太祖高皇帝永,其在位年号“太平兴国”,共有六位兄弟。太祖居长,初定天下之际,诸弟追随左右,屡立奇功。然世事无常,二弟林、四弟申早年征战疆场,皆不幸战死;二弟仅留一子立,后封齐王;四弟有二子,长子早夭,次子名朱。三弟先子嗣繁盛,育有四子三女,显赫一时。
太祖晚年不幸,子嗣单薄,仅余二子。长子央,年甫而立便薨逝,未曾娶妻生嗣;次子丰,因丧兄悲痛,皈依明教,不问俗务。群臣恐皇统断绝,苦劝丰还俗娶妻,幸而生一子,名曰欲炘。然丰心无朝纲,多次以死相逼,终因无心政务,愈加归隐与明教修行,未能再参政事。
太祖年迈,子孙稀薄,臣下忧心主少国疑,遂拥立三弟为皇太弟。此时,太祖虽有所忧虑,但因自己仅有襁褓中的皇孙,实在无奈,只得立三弟为皇太弟。然而,三弟与太祖政见不合,六弟井趁机利用这一局势,诬其继位后必将废除太祖所定国策,最终导致三弟全家被废为庶民,三弟亦抑郁病亡。六弟遂获得太祖册封,成为皇太弟。然六弟体弱多病,唯恐帝位难继,竟提前发动政变,图谋夺位。太祖果断平叛,六弟全家被彻底剿灭。
由于四弟早逝,太祖立四弟之子朱为皇太子。太祖驾崩之后,四弟之子朱顺利继位,是为我朝太宗,年号“建中靖国”。太宗在位期间,虽励精图治,然因过于执守太祖旧政,不知变通,导致朝政混乱,人心渐失。部分朝臣遂联合五弟士拥立其为帝,五弟遂发动政变,将太宗废黜并幽禁宫中,改称秦王,取而代之,改元“天赐礼盛国庆”,是为世祖。
世祖登基后,念兄弟之情,赦免三弟一家,复其皇籍,封其次子为周王,余三子皆为郡王;封自己两子为赵王与燕王;封太宗二子,长子为秦王世子,次子为楚王,以安宗室。世祖在位期间政绩显著,然晚年因欲立己子为皇嗣,朝臣内外纷争不断。部分权臣遂乘机发动兵变,号召迎立太祖皇长孙欲炘登基。世祖虽成功平叛,然深知自身得位不正,遂主动逊位,将帝位传于欲炘,即为当今天子。
今上欲炘即位,年号“天授礼法延祚”,膝下一子一女,子名开垌,乃皇室长孙;女名畋,封公主。
辽国朝堂之上,权臣横行,忠良受谤,政局动荡不安;市井之间,风气日下,笑贫不笑娼,青楼楚馆灯红酒绿,士子商贾流连忘返。世道光怪陆离,人心叵测,善恶难辨。
辽国大地之上,山川依旧,草木葱茏,江河奔流,日月轮转。然人事兴衰荣辱,恰如鸿蒙一梦,纷纷扰扰,又岂是凡夫俗子所能预料?
京师之地,宫墙巍峨,飞檐翘角,隐隐透出几分肃穆气象。朝堂之上,群臣罗列,衣裳鲜明,朱紫交辉,恰似一幅人间富贵图。辽国政制,古意盎然,中央权柄独揽,分司诸职,井然有序,颇有几分旧时王谢堂前燕的风致。
内阁之中,首辅端坐如松,须发微霜,目光深邃似藏万卷书;次辅则眉目灵动,应对敏捷,言语间常带三分笑意。大学士、学士,或执笔凝思,或低声议事,案上堆叠奏章,墨香隐隐,似闻得几分翰林旧韵。
六部各守其司,各有风貌:
户部掌金银财帛,司库之人指尖翻飞,算珠脆响,宛若戏台上拨弦弄曲;
兵部主刀兵戎马,武选司中铠甲微光,校尉往来,步履间隐带杀伐之气;
工部治营造修葺,画图之人伏案疾书,尺规纵横,似要将江山缩于纸上;
礼部典科举文教,考场内外书声琅琅,青衫学子执卷而入,满目皆是功名心;
刑部掌律令刑罚,堂下吏员翻检案牍,灯影摇曳,隐见几分阴森之意;
吏部司官吏升迁,考功司中人声细碎,评语落纸,半是荣辱半是命。
司法之地,大理寺中青袍官吏,正襟危坐,案前卷宗堆叠如山,偶有叹息声起,似为民生艰难而动情。军事枢要,枢密院内地图高悬,将军聚首,指点江山,话语低沉,似雷霆暗藏。监察之司,御史台、都察院,东厂、西厂,各持耳目,往来如风,耳语细细,令人凛然。
诸司杂陈,各具颜色:鸿胪寺迎宾客,礼数周全;太府寺管府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