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何为入仕
也会投靠王杰董诰他们。更何况,王杰董诰他们背后,其实还有阿中堂啊。学生也想了许久,总是没什么好对策。”
福长安道“致斋,我有一计,他王杰董诰,不是仗着都察院里,有几个什么清流吗咱也弄几个上去,致斋,朝廷里有什么人,长年不得重用的,你最清楚,找那么一些,让他们去补御史的缺,这些人长年升不了官,你一保举,他们上去了,那还不对你感恩戴德苏凌阿不就是个例子,他平日在六部,没少帮咱们啊”
苏凌阿是乾隆初年就已仕官的笔贴式,但才干平平,故而虽然是满洲旗人,做了四十几年官,才做到五品的员外郎。经和珅举荐,他一年之内,便升了二品侍郎,故而对和珅无比感激,也时常为和珅六部情报。和珅听福长安这样说,心中也颇为许可,不觉点了点头。可还是转过头来看着吴省兰,问道“吴老师有何高见”
吴省兰道“其实诚斋说的,确实是个办法。我看致斋你可以想想。但我认为,诚斋这一招,只能削弱王杰董诰他们。可我们的势力,还是有限。这些人即是长年不得重用,想来大多才干平平。壮大声势是够了,若是决大事,只怕都用不上。更何况都察院只是清流,他们手里,还有翰林院的笔杆子呢”
和珅也暗自称是,翰林院一向是新科优等进士方能进入之处,很多新科进士,在翰林做官久了,熟知朝廷事务,就可以被分到六部,进而掌握朝廷要职,甚至最终位列宰辅。董诰的升迁履历,就是如此。但翰林之事,自己一向难以过问,便道“老师,学生也知道,这翰林院确实是块宝地。可翰林之事,这些年一直是阿中堂和嵇中堂掌管,我插不上手啊”
吴省兰道“眼下便有个机会,不知致斋你是否愿意试试”
和珅笑道“老师,这翰林之事,历来汉人中,主事的必是进士出身。满人里阿中堂虽未中进士,却也是举人。我只有个生员功名,只怕,还是不好服众啊。”
吴省兰道“可以循序渐进嘛,眼下阿中堂眼看着七十岁了,翰林掌院还做得,可庶吉士教习,就不好兼顾了。听翰林院那边说,来年的新科庶吉士,皇上已不再令阿中堂教习了,这大好的机会,你不去试试若只是庶吉士教习,满人这边,倒也没那么多讲究。”
所谓“庶吉士”,指的是翰林院中一种无品职务,历来进士授官,一甲三人第一名授六品修撰,第二三名授七品编修。二甲进士中品学兼优的,就会授予庶吉士之职,故而庶吉士自明至清,都是朝廷重点培养的预备官员。一般庶吉士学习上两到三年,就会授予要职,或翰林掌文翰,或六部掌机要,未来仕官前途,也远高于一般进士。
眼见和珅尚在犹豫,吴省兰继续道“致斋,你也看到了,上一年王杰主持会试,眼下朝中多少年轻人,都要称他一声老师呢。尤其那个叫孙星衍的编修,对他毕恭毕敬,可对你呢连看都不愿看上一眼。若朝中最有才干的一部分人,对你就是这个态度,咱们以后还怎么压得下他们所以翰林院这块肥肉,咱得去抢,若你做了庶吉士教习,按惯例,他们也要称你一声恩师。到时候他们就不得不在你和王杰之间取舍,自然也就会有些人,愿意站在你这边了。这些人不止是笔杆子,说不定以后还能出几个干实事的,到那时候,你还怕王杰董诰什么”
说到这里,和珅自然也没有理由,再去拒绝这个庶吉士教习之位了。和珅从来尊重这个老师,也对吴省兰作揖道“老师教诲,学生感激不尽。这个教习之位,学生定当在皇上面前自告奋勇。只是”他又回头向福长安道“诚斋,皇上那里,也需你相助才是。”
“这个自然。”,福长安笑道“新科后学,最对我福长安胃口,你们说是也不是”
听福长安这般言语,和珅和吴省兰也不禁笑了起来。之后不久,乾隆五十四年的会试、翰林院人选,也终于定了下来。
王杰和上一年一样,再次担任会试主考。而翰林院的庶吉士教习一职,乾隆却同时委任了和珅和工部尚书彭元瑞。
这个结果,王杰与和珅都有满意之处,却也都无法完全心服。
王杰清楚,这样一来,新科进士中最出色的那部分,将会同时默认自己和和珅两位座师,自己和朱珪商议的新科进士培养计划,也将会大打折扣。
而和珅也清楚,和他一同担任教习的彭元瑞,素来与王杰交好。只怕进了翰林院,在其中,自己的作为暂时也有限。
总之,这一回合,王杰与和珅战成平手。但眼看大局已定,他们也只得开始新的计划了。
乾隆五十四年,在世界近代化的历史上,是至关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欧洲维系千年的王权,开始受到冲击。也正是这一年,华盛顿出任美国第一任总统。整个世界,都在向着一个新方向前进。
而这一年,对于阮元来说,也是决定命运的一年。
三月初八日,东单牌楼大街上,一辆马车缓缓前行,过了牌楼,便右转入羊肉胡同。车中坐着一人,正是阮元,而赶车之人,便是杨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