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V第二更
面角色说话糊里粘涂,不像《主母》那样大白话一看就懂。”“可是主编,我们报纸的目标读者是青少年,不是中老年人啊。“其他编辑开始发言,“我们差的那些订购量,总不能是中老年读者涨起来的吧?”这话倒也在理,青少年读者,才是她们报纸的目标受众。现在又是暑假,读者有的是时间看小说,但她们报纸的订购量就是很难涨到《相思》当时涨的那个幅度,这实在是太奇怪了。因为在主编这些人看来,她们家的《贵女》还有竞争者的《表小姐》这些重生小说,质量真的不比《主母》差。
《主母》是占了重生题材开山之作的优势没错,但她文笔直白这点确实是令人诟病的,尤其是文艺青年,总觉得《主母》的败笔就是文笔太直白了,主编在看《主母》的时候,也觉得如果《主母》的文笔能提升一下,别那么直白,会更加好。
《贵女》这类小说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文笔水平在线,令人无可挑剔,故事剧情也精彩,还能留有让人思考的余地,不像《主母》什么都喂给读者,让读者都不需要怎么动脑子。
可能有些人喜欢不动脑子,但对主编这种自觉有文化水平的人而言,说话半藏不露,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样的写法,是更合心意的。故而《贵女》这篇在她看来无可挑剔的作品连载后,在假期这种流量场都拉不到《主母》连载时给《相思》旬报的订阅量,就很有落差之感。难不成,她的眼光跟市场脱节了不成?
若是戴琳琅知道了她的困惑,大概会给个否定的答复,不,不是她的眼光与市场脱节了,事实上,《贵女》这些小说能帮报纸拉订阅量,已经说明了她们选择的作品是没问题的,是受市场欢迎的。之所以跟《相思》报纸的涨幅有这么大的落差,其实有可能是因为《主母》开拓了另一部分读者群体,这部分读者群体不是古代言情小说题材原有的读者,而是新增的读者。
这部分新增的读者,是中老年群体,但也不完全是,《主母》的受众,主力还是青少年读者没错,但不是所有青少年读者,都是《相思》这类旬报的受众需知道,大梁是存在很多只接受过义务小学教育的青少年,这些青少年,尤其是落后乡镇农村出身的青少年,很多人跟中老年群体一样,一毕业后,是不怎么有机会使用他们学习过的知识的,很多古代言情小说,对他们而言阅读起来是有难度的。
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成绩就差的学生,他们的文化水平,是真的不怎么样。
而大梁又不像戴琳琅上辈子的网络时代,有电影电视剧短视频这些娱乐,大梁人们的娱乐方式十分有限,但接受过教育的,实现了温饱的人,对精神文化又是有需求的。
小说行业能这般繁荣,就是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它不像看戏听书赏舞这些娱乐有时间性,地点性,价格性等限制,小说是你随时随地,花费低廉价格就能获取,就能享受的精神娱乐。在上辈子短视频繁荣的时候,网文小说还能那般受欢迎,就足以证明小说是不可完全替代的娱乐。
这辈子没有短视频这些娱乐冲击,小说的市场自然是更加广阔了。但小说市场广阔,也不意味着所有类型的小说都受欢迎,对一些文化水平较低的青少年读者而言,古代言情小说是有一定阅读门槛的,他们在日常的流水线或者服务业等枯燥单调的工作中,脑子的思考能力更是退化许多,闲暇有空时,为了打发时间,更多的人也是愿意读一些不费脑子的小说。就像上辈子的人,更愿意看网文而不是名著。当然这里不是说古代言情小说等同于名著,而是指它们跟名著一样,于部分读者而言,是有些难读懂的。
尽管不如文言文小说那样阅读门槛高,却还是比现代类型的白话文小说难懂。
这类文化水平的群体中,可能有的人愿意去读一读古代言情小说,在书荒的时候,试图在古代白话文小说找感兴趣的作品,也是正常的。可不是所有这群体的读者都会如此。
而《主母》这篇小说被一些报纸诟病文笔直白,其实恰好满足了这部分文化水平较低,或者不要动脑子的群体。
原先古代言情小说的读者群体,尽管有人觉得文笔太直白,但创新有趣的梗,网文黄金三章的叙事手段,上辈子写网文练出来的断章卡点,还是牢牢将这群人给钩住,忍不住追着订阅。
且不要忘记,人类其实是有懒惰性的,不费脑子的舒爽,大家其实都很愿意接受。
只是古代言情小说还不曾出现像戴琳琅这样直白的写法,才会叫部分人觉得拉低了古代言情小说的文化水平。
比起在报纸上大肆嫌弃/贬低《主母》文笔直白的读者,须知更多的读者是“沉默”的。
而且别忘了,到后面力挺《主母》,觉得《主母》这种直白文笔更符合心意的读者也不少。
至于《主母》吸引到的中老年群体读者,除了文笔直白让阅读门槛降低,其实还是因为《主母》的题材。
古代权势家族的婆媳关系,那也是家长里短。而家长里短,是很多中老年群体喜闻乐见的内容。
不少中老年读者,特别是女性群体,在阅读《主母》的时候,对于女主婆家的算计,会代入到自身当人儿媳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