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辽东之议,招兵入京
,却不能对建奴有大的杀伤,只能击败,不能歼灭。
加之官场、将门贪墨,土地兼并严重,屯田失败,驻军逃散,大明版的‘马奇诺防线’只是外面看起来厉害而已。
到了后面,建奴战略调整。
皇太极多次绕过山海关,从喜峰口、墙子岭破口,直逼北京,围困锦州、松山,切断补给线,迫使明军野战。
所谓的永久之固,也不过固了几年而已。
“结堡寨,是在打呆仗,孙卿此去辽东,无须担忧战败,有朕在你身后顶着,没人能够将你弹劾下去。”
实际上,孙承宗之所以采取守势,其实也是怕出错。
不仅仅是孙承宗,整个大明的将领,都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因为你一犯错,战败了,那就是被一撸到底,更惨的是直接传首九边,抄家灭族。
这谁顶得住?
孙承宗点了点头。
“臣谨记圣训。”
辽东问题谈完,朱由校马上进入此次召见的主题。
“京营本是拱卫京城,驱除鞑虏、保境安民之强军,然近年以来,战斗力却不如边军,是何道理?”
永乐时期,京营战斗力十足,朱棣五征蒙古,震慑草原诸部,带的就是京营。
如今,莫说是征蒙古了,能守住北京城就谢天谢地了。
到了崇祯之时,京营接敌即溃,北京城一日都没能守住。
京营犹如纸糊一般。
孙承宗不假思索的说道:“启奏陛下,盖因虚报兵额、军户逃亡、训练荒废、装备陈旧之故也。”
他痛陈利害:“寻常改革,恐有难变动,唯有一法,可解顽疾。”
朱由校眼睛一亮,问道:“是何办法?”
孙承宗正襟危坐,奏对曰:“调用边军!”
说完,孙承宗当即解释起来。
“臣观京营之弊,非一日之寒。军籍如虚账,老弱充行伍;甲仗尽朽蠹,校场生蒿莱。若以寻常考选之法,恐蠹吏上下其手,奸宄暗通款曲,终成扬汤止沸。“
朱由校蹙眉曰:“然则边军可解?“
“陛下明鉴。“
孙承宗稽首续言:“九边将士久历锋镝,如朔风淬刃,其锋自利。昔唐室倚神策健儿肃清禁军,宋祖遣殿前精锐整饬厢兵。今若简宣大、蓟辽之骁锐入卫神京,一可汰弱留强,二可震慑奸宄。更使京营观边军操演,如病羸见虎兕,安敢再尸位素餐?“
袁可立拊掌接道:“孙公所言大善!昔年戚南塘练浙兵,必先斩惰卒立威。今以百战之师为砥石,汰京营之腐锈,诚如庖丁解牛,以无厚入有间。“
朱由校闻言,已有定计。
“二卿谋国之言,深得朕心。外军入京,非但整武备,实乃破门户之桎梏。着兵部即议调南兵(浙兵)三千、戚家旧部五百,入驻校场,朕当亲阅!”
...
PS:
明日四更万字,量大管饱!
追读关乎三江PK。
请诸君明日一定要追读到最新章节!
另外,读者朋友们说皇帝动手太急了,其实还好,现在只是对内廷下手,对京营动手还是准备阶段,并没有同步进行,后面还有后招。
至于为何逼迫甚紧,也是伏笔。
诸君且耐心后看,自有分晓。
(其实还是更新太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