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第138章 换成日历就好
第138章 换成日历就好
杨晨建议办理报社合并在大明群众服务中心,连同税卫一起把大明的消息告知给百姓。
却没考虑到,劳苦大众似乎没有那么多闲工夫和闲钱去购买报纸跟书籍观看。
在现代轻而易举就能获得的书籍在当今可是奢侈品。
哪怕是大明的印刷术已经很先进,能够随时以最廉价的成本印刷出很多东西,可以一下子把这个闸门打开,并不会得到什么对于朝廷有利的结果。
“太子说的有道理,所以我们必须要培养百姓购买‘书’的习惯,对于劳苦大众来说,功能性大于娱乐性。
那么按照这个办法,大明可以出钱印刷日历,在日历上面印刷一些有趣味的东西,来以此引导大明百姓购买。
亦或者说,不需要大明购买,对于一定条件下的百姓,能让当地衙门分发出去。
一本日历价格不贵,也就几文钱。”
“日历?这个办法好,比直接让那个百姓购买书籍好多了,父皇儿臣觉得杨兄所提一切都有可能完成,只要经过时间考验,若是能成,对于大明来说只有无限的好处。”
问题都解决,此刻只需要老朱发话肯首,这件事就算是敲定了。
站在老朱身旁的杨思义还想要说些什么,可被老朱抬手表示别说话。
旋即语重心长地说道:
“办法是一个好办法,目的也是一个好目的,可标儿你有没有想过,一旦将这些人分散到大明各处,朝廷将会多出一笔费用。
这个问题到现在都没有能够得到解决,倘若费用销太大。
哪怕是建立这个独立部门的利大于弊,咱也无法支持下去呀!”
老朱会不知道杨晨提到的这个部门对大明好处多吗?
他当然知道,可这个代价,不是一般人能承受。
杨晨反倒不以为然,拱手说道:
“陛下,人才跟如何管理我都已经说了,而如果你还担心费的话那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首先,按照原本我们的计划,税卫是从退伍老兵当中选取。
大明有百万雄师,难道还养不起几万人吗?这些人本来就是在各部卫所驻扎居住,虽是自己种田,自己吃,可不还是依靠大明分发军饷?
我的提议只是让他们从边军卫所回到大明境内。
再说了皇权下乡意味着什么?这可是能打破士大夫在外垄断中央命令的一项措施。
这件事会给朝廷带来多大的好处,你们知道吗?
没有税卫的存在,大明很多地方都是土皇帝当家做主。
比如亲王之前在自己藩地胡作非为,陛下规定十石以下的生意不用收税,可秦王依靠自己的权力,规定,两石生意就要收税。
我敢保证,类似事情在大明比比皆是,他们有人是皇亲国戚,有人是当地县令。
没有监督势力存在,他们的权力就是皇帝,不仔细调查就不清楚。
而有了轮流驻扎在各地的税卫就不同了。
他们识字又会算数,百姓有不懂的事情可以询问他们,还能申请一定报纸进行贩卖。
每日会安排不同人手在村门口舞台上通读大明发生的事情,不至于让百姓永远都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内。
百姓不了解外面的世界,就会跟桃源记里面的人一样,连天下是谁做主都不知道。
皇权下乡不能贯彻到底,百姓只能活在宗室豪绅构造的世界里面。
后世将其称之为‘信息茧房’,而税卫是打破信息茧房的重拳!是能让陛下你的声音,你的意志传到百姓耳中的唯一利器!”
顷刻间。
朱标、杨思义、老朱三人明白这大明群众服务中心的主要目的是皇权下乡。
作为后来者,杨思义不知道前边杨晨有提过此事。
作为权臣,他很清楚皇权下乡的意义代表着什么。
地方宗室还有地方霸权主义在对待朝廷绝对武力面前是没有任何抵抗之力。
民间有不少武馆,朝廷允许这些武馆存在,可不能让这些武馆自行打造铠甲还有武器。
究其原因便是普通人练武能强身健体,还能增强百姓战斗力,危急时刻,紧急招兵买马可以让大明士兵不至于一点作战能力都没有。
只要不让对方掌握铠甲还有武器,那么随意这些人玩闹,完整大明有绝对的兵马之力将其摧毁。
没有了武力控制,地方就会使用思想控制。
为什么杨思义对杨晨的提议不完全反对,就是因为他看到了这个东西能抵御私下反对皇权的力量。
只不过他一时间找不到词语形容这个东西。
现在杨晨一句‘信息茧房’让他犹如醍醐灌顶,不停拍打大腿说着自己怎么就没想到这个词?
当今时代路途遥远,出门行走极为不方便,想要走远门,家里没点钱还不一定能出走十里地。
百姓别说马车了,有牛车的人都是富农,大部分人都是靠着自己肩膀挑着扁担依靠双脚过完此生。
为什么从古至今,皇权传达不到百姓耳朵里边,出行是一个原因,更大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被当地宗室势力贬值的一个信息